发布时间: 2025-08-21 11:05 来源: 市生态环境局 |
保护视力色:
![]() ![]() ![]() ![]() ![]() ![]() ![]() ![]() |
![]() |
![]() |
8月21日,《中国环境报》刊登沐川生态环境局黄智、冯娟、姜宇洁署名文章《“两山”转化涌“金浪”乡村蝶变焕生机——四川乐山沐川县打造长江上游“生态共富标杆”美丽乡村先行区》。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沐川县是如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吧~~~
全文如下↓↓↓
◆沐川生态环境局黄智、冯娟、姜宇洁
在四川盆地西南的苍翠群山中,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如同一颗镶嵌在生态画卷上的绿宝石,森林覆盖率高达78.83%,是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一场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统揽“三谋战略”:科学谋绿,明确“两山”转化新坐标
近年来,沐川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系统性思维构建绿色发展新格局。
战略谋局。紧扣乐山市委赋予沐川县“建设绿色经济发展强县”的战略定位,坚持以“一核(县城核心区)、一副(舟坝城镇副中心)、四极(竹产业、茶产业、魔芋产业、文旅融合四大增长极)”战略布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明确各区域“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功能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引导不同区域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
规划谋景。制定《美丽沐川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创新推行“多规合一”规划体系,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落实“三线一单”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要求。设计“观鸟天堂张村村、魔芋奇迹松林村、农耕传承三溪村”等主题村落,完成沐川湿地公园、醉氧公园等特色节点设计,实现“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生态人居愿景。
梯次谋进。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工作专班,明确“省级标杆、市级示范、县级提质”的梯次发展计划,整合财政资金3.2亿元,以点带面培育中心镇、中心村,建成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两个、市级先进乡镇两个、市级示范村8个。实施“揭榜攻坚”机制,围绕重点产业链设立攻坚榜单,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为“两山”转化筑牢组织根基。
△图为沐川县城全景,森林覆盖率高达78.83%
深化“三大行动”:守绿筑基,织密长江生态防护网
沐川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系统性筑牢生态屏障。
碧水攻坚行动。坚持“源头斩污+联动共治”,建立乡镇网格员制度,压实河湖长责任,开展禽畜养殖污染专项整治和定期巡查,加密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地巡查监测频次,龙溪河、沐溪河、马边河3条河流的5个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水质,3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创新“以竹固土+智慧治水”模式,在龙溪河等小流域种植固土竹林1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93.91km²,水土保持率达72.49%。
土壤治理行动。印发《沐川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工业固体废物等八大类30项攻坚目标,全县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23.5%,预计今年年底提升至50%以上。开展“一住两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黄丹老焦化疑似污染地块详细调查。大力推行“化肥减量+有机替代”双轨攻坚,实施化肥减量五年行动,配套有机肥补贴与水肥一体化技术,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100%。全县有105.5万亩优质富硒土壤,其中18.6万亩富硒地块被中国地质学会纳入第二批天然富硒土地。
物种守护行动。开展全县生物多样性调查和评估,芹菜坪自然保护区发现乐山首现物种台湾吻兰。建立朱鹮繁育中心暨四川省朱鹮迁地保护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朱鹮迁地保护、人工繁育、科普教育及野化放飞等工作。今年5月实现西南地区首次朱鹮野化放飞,“万羽之城·中国沐川”生态IP成为全球关注焦点。创新性地将野生动物损坏农林作物事件引入保险机制,提升群众依法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意识。
△2025年5月22日,首批“四川籍”朱鹮在沐川县野化放飞
壮大“三大产业”:点绿成金,锻造资源转化强引擎
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一科学论断指引着沐川县持续转化生态优势。
“一根竹”的全链革命。依托162万亩竹林资源,打造“竹上观鸟、竹下采笋、竹间康养、竹材造纸”的立体化、全链条竹产业发展模式,竹产业综合产值达68亿元。建成笋用林基地23万亩,培育竹笋加工龙头企业两家,年产笋制品两万吨。成功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永丰集团,“沐川造”竹浆板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沐川竹海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成功打造“白鹇山舍”观鸟基地,五指山观鸟基地上榜四川最受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一叶茶”的紫色奇迹。22.5万亩茶园中,珍稀品种“紫嫣”茶树尤为瞩目——其花青素含量为普通绿茶的300倍,被誉为“茶中国粹”。沐川县借势打造“中国紫茶之乡”,建成全省唯一的“省级茶树品种繁育推广中心”,选育川沐28、川茶2号、“紫嫣”等国家级良种6个,打造牛郎坪、白马山等5个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沐川县获评“国际优质生态茶产区”,跻身四川省精制川茶产业振兴十强县,“紫嫣绿茶”入选第三批“四川最具影响力茶叶单品”,茶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6亿元。
“一颗芋”的全球之旅。坚持规模种植、科技驱动、品牌打造,全力将小魔芋做成大产业。做大基地生产供应链,发展魔芋基地3万亩,年产鲜芋3万吨以上。设立魔芋技术研发中心,建成良种繁育基地200余亩,优质魔芋比例达95%以上,开发魔芋米、魔芋面、魔芋精粉等魔芋衍生系列产品100余种,获得新型实用技术专利认证42项、发明专利认证1项。成功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森态源公司,旗下魔芋产品远销66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2200万美元。
△沐川县白马山茶叶现代农业园区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打造“三宜乡村”:添绿共享,绘就生态共富实景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这句话在沐川县乡村化作可触可感的幸福实景。
打造“山水相依”宜居乡村。始终把生态作为最靓底色,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水平。采取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方式,大力推动农村三大革命,129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收集、转运、集中处理全覆盖,农村污水治理率达85%,2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实施13个乡镇场镇管理服务提升,新建新村聚居点70个,新改建农房1.2万户,实施庭院美化整治4400户,三溪村入选巴蜀美丽庭院连片建设典型案例,全县美丽乡村占比86%。
打造“绿链生金”宜业乡村。大力实施“三大产业”建圈强链行动,联通竹海民宿、茶园、魔芋工坊等节点,形成“出门即上岗”的15分钟就业圈。探索“茶+旅游”“茶+研学”模式,建成茶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8个、茶研学基地两个,实现茶园变公园、园区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发展“魔芋+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新业态,创新“土地流转收租金、就近务工领薪金、项目反哺添基金”模式,森态源魔芋种植管理创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创业孵化基地,沐溪镇被评为省级返乡入乡创业示范乡镇。
打造“精神富足”宜游乡村。坚持文化铸魂,深挖乡村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竹艺文化。围绕观光体验、康养、民宿、农旅四大板块发展文旅产业,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两个、3A级旅游景区两个,成功打造乡村旅游景点20余个。活化国家级非遗品牌“沐川草龙”,开发草龙文创产品,打造“草龙+”沉浸式观影体验、实施草龙研学等系列旅游项目。打造原创大型原生态山水实景剧《乌蒙沐歌》,邀请本地村民参演,实现“文化变现”。建成农耕博物馆,免费开放文化馆、美术馆,96%的公共文化满意度印证了“精神富足才是终极共富”。
从神木山朱鹮振翅到魔芋香飘四海,沐川县以“护住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共享生态红利”的递进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题。这里,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交融共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写下最生动的“绿色注解”。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