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务公开 > 部门信息 >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资政研究 |
发布时间: 2025-03-19 15:54 来源: 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保护视力色:
![]() ![]() ![]() ![]() ![]() ![]() ![]() ![]() |
![]() |
![]() |
乐山老城区拥有自先秦时期以来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1994年,国务院授予乐山“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为深入贯彻“文旅兴市”发展战略,进一步把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本研究基于《嘉州古城保护办法》等政策文件,结合历代典籍、实地调研与可鉴案例,系统梳理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现存主要文化遗迹和景观现状,提出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的对策建议,供市委市政府研究新一轮老城区保护提升规划和项目时参考。
一、乐山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比国务院公布的其他历史文化名城,乐山不仅底蕴深厚,而且气质独特,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一)佛城一体,“嘉城如凤”。佛城一体,是嘉州古城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相比最大的特色。国内同样以佛教造像艺术和古城著称的敦煌、洛阳、大同,古城距佛像均较远。敦煌莫高窟离古城25公里,洛阳龙门石窟离古城13公里,大同云冈石窟离古城16公里,唯有嘉州古城佛城相融、唇齿相依。“嘉城如凤”是乐山古城布局的又一特点,是古代风水学在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的生动例证。清代张瑞在《凤洲游记》中提到:“嘉城如凤,洲涌其前,如相扑然。”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手绘的嘉定府城墙布局和建筑风格,也体现了“嘉城如凤”的特点。据乐山已故著名文史专家毛西旁《怎样理解“嘉城如凤”》的表述,凤头、凤嘴在月咡塘古文庙和九峰书院(现乐山日报社位置)、金花巷区域,凤身在高标山(老霄顶)区域,凤左翼是高标山东北沿古城垣到拱辰门一带,凤右翼是高标山西南沿古城垣经瞻峨门到蛤蟆口一带。
“嘉城如凤”示意图
(二)水门众多,古渡横舟。乐山古城,由明朝修建的内城和清朝修建的外城构成,共27道古城门,多为临水之门。三江沿岸均有城门和码头,大量过往官员、文人、商贾从外地乘舟而来,又从嘉州古渡扬帆而去,形成“古渡横舟一叶秋,斜阳落尽柳梢头”的意境。乐山最有名的3个古渡口正好在三江之上,即:沫水(大渡河)的西津渡(斑竹湾渡口),若水(青衣江)的草鞋渡(宋代叫燕津,现滟澜州大桥位置),岷江的半边街渡(古称青衣津,现岷江一号桥位置)。唐朝岑参在诗中写道:“载酒随江鸥。悠然一傲吏,独在西津头。”宋朝范成大的诗《过燕渡望大峨山有白气如层楼拔起丛云中》和《吴船录》中的燕渡,指的就是草鞋渡。
(清·同治《嘉定府志》府城境图)
1929年,安澜门古码头,嘉定府岷江和铜河的汇合处(瑞士地质学家和探险家阿诺德·海姆摄)
(三)嘉州山水,久负盛名。嘉州自唐宋以来即因“嘉州山水”闻名于世,是古代中国最为出名的山水城市之一。初唐时期便有“嘉州十五景”,宋代《舆地纪胜》载:“嘉州十五景,曰望灵峰,曰西岭精舍,曰石梁水,曰后壑,曰分溪塘,曰桂竹汀,曰梭原,曰茗冈,曰六度潭,曰长林阁,曰望山台,曰青蒨径,曰山栀园,曰石壑院,曰南洲草堂。”其中,峰、台、原、冈、台为山景或地景,水、壑、塘、汀、潭为水景,舍、阁、园、院、堂则为建筑,说明唐代的嘉州已形成丰富的山水人文建筑景观。宋代邵博《清音亭记》云:“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宋代《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都用了较长篇幅记录古乐山城的景观。宋代邓谏从《江山堂记》亦云:“天下山水窟有二,曰嘉州,曰桂林。”
(四)名人荟萃,遗作丰富。西汉末年,光武帝刘秀因名士费贻赠予乐山“士大夫之郡”之称。明代嘉定四谏(安磐、徐文华、程启充、彭汝实)是士大夫之郡的代表人物。历史上众多文化名人在乐山为官或游历,留下大量描写乐山的作品。如唐代,岑参任嘉州刺史时写下《登嘉州凌云寺作》,李白游峨眉山时写下《峨眉山月歌》;宋代,陆游摄事嘉州时写下《登荔枝楼》,苏轼在乐山游历时写下“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名句;清代,僧人佛冤彻纲留下《游峨集》。此外,还有《嘉定州志》(明·万历、清·康熙),《嘉定府志》(清·嘉庆、清·同治),《乐山县志》(清·嘉庆、民国)等官书典籍。
(五)物华天宝,文化多元。乐山自古以来就是一座经济繁荣、开放包容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也呈现多元化特征。例如,有崖墓文化,东汉崖墓数量为全国之最;有佛教文化,乐山大佛是唐代造像技术与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有丝绸文化,乐山丝绸“水波绫”“乌头绫”“紫葛”“嘉定大绸”都是贡品;有工业文化,宋代在城北设丰远监造铁钱,嘉州造官船销往全国;有抗战文化,故宫文物曾南迁乐山,武汉大学曾西迁乐山;有书院文化,如明代有东坡书院、九龙书院,清代有高幖书院、东岩书院,民国时期有复性书院;有红色文化,乐山公园广场(海棠广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军西藏的出发地;有“三线”文化,乐山曾是国家“三线”建设重镇;有创新文化,我国最大的股票自发交易市场、首漂长江的第一人(尧茂书)、用三角翼飞翔的第一人(衣瑞龙)、自行车环游全国第一人(王大康)均出自乐山;有美食文化,宋代陆游的诗歌多次点赞乐山荔枝、峨眉白茶、凌云山茶、峨眉木耳,嘉鱼、墨头鱼、东岩酒、万景酒等在唐宋元时期已列入四川“名菜名食表”,当今的跷脚牛肉、“四大名串”、甜皮鸭、鳝丝等美食亦让无数国内外游客留连忘返。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二、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主要遗存和景观现状
乐山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底蕴虽然深厚,但因年代久远、战乱、灾害、旧城改造等原因,目前遗存的文物和古迹已经不多。现存的老街巷、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虽然还承载着嘉州古城的灵魂,但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一)“嘉城如凤”的古城格局已经破坏。乐山的古城门和古城墙,构成了“嘉城如凤”城市格局的轮廓线。从清末到解放初,乐山的古城垣大多遭到破坏,随着大部分明城墙及瞻峨门、高北门等古城门的消失,“嘉城如凤”的经典格局已难寻觅。现存的古城门还有丽正门、育贤门、会江门(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后用古砖复建)、拱辰门、人和门、平江门、承宣硚门、兴发街门等8道古城门。现存的古城墙还有14处、总长约2500米,其中,明城墙10处、总长1704.2米,清城墙4处、总长约800米。
1898年的瞻峨门(英国旅行家、作家伊莎贝拉·露西·伯德摄)
(二)部分古建筑资源闲置已久。乐山老城区现存的古建筑,除乐山文庙、杜家院子、帅家院子、龙神祠等已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名单挂牌保护的外,还有一些有价值的老建筑鲜为人知、闲置已久。如,白塔街清朝时期的文幼章故居,原乐山卫校民国时期的仁济学校旧址,叮咚街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乐山县图书馆旧址,府街清朝时期的状元楼史家大院,里仁街清朝时期的王家大院等,都是具有厚重历史痕迹的老建筑,是乐山创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可用资源。2016年至2024年,四川省政府一共公布了4批次历史文化街区、共计95个,乐山仅在2020年的第三批次入选3个,这与乐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资源很不匹配。
(三)老霄顶的视线通廊受到遮挡。老霄顶本名高标山,是古嘉州的主山,曾又名高望山、高幖山、万景山,统驭着全城风水。宋代《舆地纪胜》载:“府之主山,岿然高耸,万景在前,烟朝月夕,其景尽收。”宋代张君房赞曰:“下眺城邑,俯视江山,二水回潆,众峰环抱,为郡中之胜。”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区的新建筑尚能遵循不遮挡老霄顶视线的要求,进入九十年代后,老霄顶周边及沫若广场到肖公嘴沿线新建大量高楼,老霄顶鸟瞰古城的视线通廊和绝佳视角被破坏。高标山曾被范成大赞誉为“西南第一楼”的万景楼,如今已少了几分当年黄庭坚、陆游、范成大等登临揽胜、咏诗作赋的惬意。
1908年,德国人恩斯特·柏石曼镜头下的嘉定府
2025年3月,老霄顶万景楼眺望三江的视线通廊
(四)肖公嘴—凤洲岛一带“天然画廊”风采减退。肖公嘴—凤洲岛一带因“山、水、佛、岛”四位一体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成为乐山城中最美的“天然画廊”。清朝张瑞在《凤洲游记》中写道:“嘉州十景,凤洲为第一。”肖公嘴—凤洲岛尽管是乐山城的黄金景观带,但保护利用不足,肖公嘴部分视域天际线被遮挡,凤洲岛自“8·18”洪灾以来已荒芜4年,丽正门外昔日“古渡横州”的意境已不复存在。
(五)历史文化底蕴彰显不足。乐山老城区有历史,也有文化,但并未得到充分彰显,游客、市民的感知度整体不高。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大部分历史建筑“毁”了,如明清时期的古城门、古城墙及大量的古民居、古街巷;二是现存的历史建筑“空”了,如乐山文庙、龙神祠,室内文物大多不存;三是必要的历史标识“缺”了,有的古城门门名刻字早已风化消失,古城墙年代均无标识;四是遗存的历史典籍“散”了,现存的嘉州文献典籍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其中不乏《唐山人诗集》(宋刻本)、《译峨籁》与《峨眉凌云二山志》(晚明刻本)等孤本,是乐山文脉绵延的宝贵见证,但大多散落民间,只闻其名;五是鲜活的历史传承“少”了,以乐山历史文化为题材的代言人、短视频、广播剧、影视剧、实景剧、舞台剧、博物馆、名人馆、旅游线等富有表现力、吸引力的传承媒介不足。
三、国内历史文化名城的经验做法
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中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的上海、南京、广州、苏州、绍兴、佛山、扬州、景德镇、自贡等历史文化名城,共同的特点是兼顾科学性与人文性,构建起“规划—保护—活化—传承—协作”的闭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最终实现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的共荣共生。
(一)突出规划先行。坚持整体性保护与多维度规划相统一,科学划定历史城区、制定专项规划,构建生态网络,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相协调。南京1984年就制定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老城划分为四大历史城区,保护“龙蟠虎踞”地理形胜,并依托明城墙、秦淮河串联起各文化节点,至今已坚持依规保护40余年。广州通过古代、近代、现代三条中轴线构建“多轴并存”格局,既保留了2200多年未偏移的北京路古道遗址,又以珠江新城轴线引领了城市的现代发展。扬州相继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保护规划,2017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首部地方法规为《扬州古城保护条例》。绍兴在古街保护中,制定详细的保护与开发规划,明确古街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开发时序;根据历史价值和文化特色,将古街分为核心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和适度开发区,实施分类保护;特别注重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利用,引入非遗展示、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文化项目,增强古街的文化吸引力。
(二)坚持科学保护。以科学研究和考古发掘为先导,明确遗址范围及历史价值,构建保护框架。南京通过持续20余年的考古勘探,确认石头城遗址范围,发现六朝至隋唐城墙遗迹及“石头”铭文砖,并规划建设石头城遗址博物馆和考古遗址公园,累计修缮历史建筑超100万平方米。苏州在古城保护中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与风貌,至今已连续40多年将古城内新建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保住了古城的天际线,保留了平江路、山塘街等传统街区的原真性。绍兴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在古街、古建筑保护中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对建筑进行最小干预修缮;上虞里直街通过“微改造、精提升”修复白墙黛瓦,新旧建筑融合设计,保留历史肌理;将古街保护与非遗展示结合,打造了鲁迅故里、书圣故里等文化地标,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扬州本着对历史敬畏、对城市负责的态度,实施全面、系统、整体保护,守护“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民市井”底蕴特色,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地区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景德镇依托御窑厂遗址考古成果,复原明清官窑作坊群,打造集考古研究、非遗体验于一体的“御窑博物馆”,成为陶瓷文化地标;通过“陶溪川”文创园区,将传统陶瓷文化与现代产业结合,年产值突破50亿元。自贡出台《自贡市历史建筑分类保护办法》,启动文物建筑修缮保护三年行动,打造国际彩灯大世界,在2024年的四川省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评选中,自贡有6条街区入选,为川内城市第一。
(三)善于活化利用。坚持以文化为纽带,推动“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形成产业集群。上海外滩历史风貌区通过保留石库门建筑,引入高端商业与艺术展览,打造“思南公馆”等文化消费地标,实现历史空间与都市经济的共生。绍兴早在2010年就明确提出“文商旅”融合发展战略,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规划,深挖文化资源,集中精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品牌打造;先后策划举办鲁迅文化节、黄酒节等大型活动,引入智慧旅游、文创产品等新业态,提升绍兴文化旅游知名度,2024年接待游客7319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843亿元,增长12%,成为“文商旅”融合的典范。广州荔湾区永庆坊引入文创、餐饮等业态,形成“老西关、新活力”的文旅地标。南京外秦淮河融合赛艇运动、夜市经济与非遗展示,重现“活力之河”。佛山积极探索古村落“文、商、旅、产、居”高品质融合路径,推动一批古村落“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传承文化根脉。挖掘非遗资源,推动活态传承,以节庆活动增强文化认同。上海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历史建筑数据库,实现文物的精准保护与管理。绍兴通过文化、技术、机制多维度创新,既守护了历史文脉,又激活了街区活力,为古城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绍兴模式”,如特别重视数字赋能与精细管理,运用三维建模、无人机遥感等技术记录古城风貌,开发文物安全监管系统实时预警风险,实现古城全域文保单位数字化管理,全面消除对古城文物的监管盲区。佛山专门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规,以法之名守护城市的“根与魂”。广州新华街重启中断80年的“御史大王诞”民俗活动,融入醒狮巡游、孝亲晚宴,并推动申报非遗,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自贡以“自贡灯会”为核心,结合传统彩灯工艺与现代科技,打造全球知名节庆品牌,带动文旅消费和技艺传承。
(五)推动多元协作。建立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平台运作、居民参与的多元协作机制,形成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整体合力。扬州完善“规划—导则—指引—指南”的刚性约束机制,构建“领导小组+平台公司+项目指挥部+专家咨询智库”的运作机制,建立“政府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物业权利人”多元投入机制。南京通过“城墙守护者”志愿者项目,吸引数万市民参与明城墙保护工作。绍兴突出业态活化与社区共建,如在鲁迅故里步行街引入AR夜景、天幕投影等年轻化业态;在安昌古镇同时保留3000余名原住民生活场景,实现居民与游客共赢。苏州在平江路历史街区改造中,居民通过“协商式腾迁”参与决策,保留原住民社区,维持“水陆并行”的传统生活场景。佛山成立历史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并于2023年公布51名历史文化资源调查评估专家和48名历史文化名城管理专家,鼓励专家参与名城保护管理工作。广州在永庆坊改造中,广泛征求居民意见并联合专家把关,保留街巷尺度,引导原住民参与商铺运营,做到“留人、留形、留乡愁”协调统一。
四、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建议
近年来,乐山市响亮提出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先后把旅游兴市、文旅兴市上升为发展战略,围绕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2017年9月出台《乐山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2019年7月成立乐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2020年9月出台《乐山市桂花楼——皇华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年1月成立嘉州古城管理委员会,2022年9月出台《嘉州古城保护办法》,2022年12月对中心城区10处历史建筑进行挂牌保护,推进历史建筑测绘建档,对乐山文庙、老霄顶、龙神祠、嘉州古城墙、古城门、张公桥、桂花楼等文化遗址进行修复修缮等,守住了嘉州古城最后的“底片”。今年起,随着新一轮《乐山老城保护与提升利用规划》的编制和相关项目的实施提上议事日程,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始终敬畏历史,坚持“保护第一”。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是一对矛盾,容易此消彼涨。乐山自北周大成元年(579)于今三江汇流处设嘉州筑城以来,存续1400多年的古城垣,从民国17年(1928)开办马路开始拆除,至1992年旧城改造时几近消失,用时不过短短的60余年。清代嘉庆年间的知府宋鸣琦在《壬申嘉定修城记》中感叹:“夫前人之善政,后人不继之,则前人之功弃;后人继之而不变通,则后人之功亦弃”。《国务院批转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审批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强保护管理请示的通知》(国发〔1994〕3号)指出:“对于不按规划和法规进行保护、失去历史文化名城条件的城市,应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称”。乐山老城区现存的乐山大佛、古城墙、古城门、古祠庙、古民居、古桥、古街巷、古题刻、汉崖墓等重要古迹、遗址、文物,是“看得见”的历史,是乐山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直观的符号。在新一轮旧城保护提升中,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始终坚持“保护第一”,严防“建设性破坏”。
一是坚守法规红线。始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嘉州古城保护办法》《乐山中心城区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乐山市桂花楼——皇华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法规、政策、规划。始终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规范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保护好乐山独一无二的“山、佛、水、城”城市山水格局与天际轮廓线;保护好桂花楼—皇华台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保护好嘉州古城的街巷格局;保护好嘉州古城墙等文物保护单位,以及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好历史建筑,以及未公布为历史建筑但具有一定建成历史、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好古树名木、古桥、古码头、古马道、古水利工程、古牌坊、古石刻、古井、古沟渠,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各类遗址、遗存、遗迹;保护好历史地名(古街巷名)、历史建筑名称、商业老字号;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他民间文艺、传统技艺和传统习俗,始终保持嘉州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延续性。
二是全面调查建档。对乐山老城区的古城门、古城墙、古民居等各类古建筑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准确掌握各类古建筑的位置(遗址)、数量、分布、类型及建成(重建、修复)时间、历史背景、建筑风格、周边环境和保存现状等信息,建立全面准确的“古迹档案”,为今后永续传承和维保、利用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
三是开展考古发掘。对具体建成时间尚不明确的古城门、古城墙、古民居等古建筑,可采用碳十四测年、AI图像识别、探地雷达与历史文献研究相结合等多种方法交叉验证作出结论。如:南京明城墙,就是通过铭文砖纪年、夯土层包含的元代陶瓷残片及碳十四数据进行综合定年。埋于叮咚街道路下面的叮咚古井,可利用地质雷达(GPR)等先进设备探明古井轮廓和结构,确定发掘位置,逐层精细清理水泥层、泥土等覆盖物,使其重见天日,尽可能让其回响千年的“丁东声”重现嘉州。
四是抓好修复修缮。对于发现的受损古建筑,应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专业机构指导下,坚持原真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识别性原则,高质量做好抢救性修复保护工作,确保做到“修旧如旧”。乐山明清时期的古城门上原都建有城楼,多为两层,飞檐斗拱,是最具历史文脉内涵的元素,现存的8道古城门中有7道(育贤门、会江门、拱辰门、人和门、平江门、承宣硚门、兴发街门)的城楼损毁后没有复建,可参考历史地图、老照片、绘画等资料,恢复修葺仿古城门楼。对于已经消失但遗址尚存的瞻峨门、高北门等古城门,可结合道路情况酌情重建。
五是完善标识标牌。对现存古城门、古城墙、古民居、古寺庙、古祠堂、古桥、古碑等各类古建筑,统一设计并悬挂规范醒目的标识标牌,详细载明建筑物名称、年代、类型、历史背景、建筑特色、保护信息、语音导览二维码等信息,提升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底蕴的还原度、可视度。
(二)梳理古城肌理,传承乐山文脉。坚持软件与硬件相结合、保护与提升相结合,全面梳理和呈现乐山的古城肌理,有形有态地延续乐山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一是编纂出版系列专著。邀请知名作家、文史专家,编纂出版一批有分量、有影响的乐山文史专著。比如:编印《嘉州文献集成》,参考《巴蜀全书》《衢州文献集成》《遵义丛书》等地方性文献集成项目,以影印出版方式保持收录作品的原著原貌,打造“书籍中的乐山历史文化博物馆”;编纂《乐山传》,参考《洛阳伽蓝记》的写法,采用“混合型文化通史”体裁,再现乐山建城2000多年来的历史大事、经济发展、城市变迁、水陆交通、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形成“乐山城市文化记忆的立体档案”;编纂《乐山历史诗集》,以1985年市文物管理所编纂出版的《历代名人咏嘉州》等为基础,将目前新发现的3000多首民国以前的乐山古代诗歌进行汇编出版;编纂《乐山老照片集》,图文并茂记录自十九世纪末乐山有影像记录以来的自然景观、城市风貌、人文生活、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为乐山的历史文化留下一份珍贵的影像档案。
二是再现“嘉城如凤”历史风貌。通过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和民间调查,全面了解明代古城垣的原始布局、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制定分阶段、分区域的修复计划。对现存的古城垣遗址进行加固和保护,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古城垣段落进行修复,打造好城门、城墙、马道、箭垛等景观节点。同时,利用原卫校后的城墙马道等通道资源,将白塔街—瞻峨门—市人民医院—原卫校—老霄顶—黄家山—桂花楼—高北门—拱辰门的明城墙连为一体,培育以“嘉城如凤”寻迹之旅为主题的徒步观光旅游环线。
三是做靓历史文化核心节点。肖公嘴、老霄顶、凤洲岛、乐山文庙、龙神祠、白塔街、桂花楼、府街等地段,是乐山老城区历史文化元素最集中的核心节点,应精心打造提升,充分彰显资源价值。
——肖公嘴与凤洲岛。二者隔江相望,可作为“天然画廊”项目整体打造,拓展游客和市民供休闲漫步、绘画写生、游江礼佛、摄影打卡的新空间,彰显乐山人开放包容、敢为人先的精气神。肖公嘴一侧,可将尧茂书“勇士碑”雕塑迁回,将栽种的高大树木换为不易影响视线的海棠树,打造观景平台,建设滨水栈道。凤洲岛一侧,可建设生态公园,并沿江建设可观大佛和三江汇流景观的滨水栈道,向市民和游客开放。逐步恢复丽正门、迎春门、凤洲岛、乌尤坝、杜家场横渡码头,打通“佛城一体”的水上通道,再现“古渡横州”的意境。
——老霄顶。这是乐山老城区的至高点,可按照“城市观景台”的定位,建设多层360度全景式观景平台,设置观景望远镜和互动导览屏,辅以“光影乐山”灯光秀,并对阻断老霄顶视线的高楼逐步采取科学适度渐进削层的措施降低高度,逐步做到老霄顶与乐山大佛、峨眉山、肖公嘴、凤洲岛等标志性景观之间的视线通廊畅通无阻。
——乐山文庙。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又是抗战时期武汉大学在乐校址,可按照“儒学文化体验中心”和“武大精神传承地”的定位,在现有武大西迁纪念馆和孔子文化展示区的基础上,打造高品质儒学文化展厅,定期举办祭孔大典,开设国学讲堂,举办武大西迁办学史和儒家文化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建成集文化传承、历史教育、旅游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地标。
——龙神祠。龙神祠是为祭祀隋朝眉州(治所在今乐山)太守赵昱而建。赵昱因斩杀恶蛟、治理水患的功绩被奉为“川主”,老百姓视之为“龙神”。过去乐山百姓有农历二月初二祭“龙神”,春耕前或秋收后举办炎帝会的民俗。可借《哪吒2》将中华神话传说故事带火全球的东风,在龙神祠复建斩蛟台,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分别在此举办“祭龙神”仪式和“炎帝会”特色民俗活动,将乐山的庙会、舞龙、舞狮、川剧、民间歌舞等地方文化表演融入其中,打造乐山文旅的新IP。
——白塔街、桂花楼、府街、里仁街。这一带,可利用代表性的古建筑,打造乐山历史文化小型博物馆群落,如:将白塔街的文幼章故居打造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纪念馆,仁济学校旧址打造为“乐山名人馆”;将桂花楼的杜家院子等古民居,打造为乐山非遗文化博物馆;将府街的史家大院,打造为乐山老街巷博物馆;将滨河路的香皋别墅,打造为“杨半城”纪念馆;将里仁街的王家大院,打造为乐山美食博物馆。
(三)打造硬核名片,提升利用质效。进一步聚集重点,创新方法,深入推进乐山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质效,打造与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建设相匹配的历史文化名城硬核名片。
一是争创一批历史文化街区。针对板厂街、兴发街、铁门坎巷、府街、叮咚街等历史文化资源相对密集的老街区,分别制定历史文化街区创建规划,对街区内的重要历史建筑进行科学修缮,深度挖掘并系统呈现街区的历史文化,适度植入为文创空间、特色民宿、传统手工艺体验等项目,力争在四川省第五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中,乐山老城区至少有2条以上入选。
二是加大历史文化宣传力度。培养一批代言人,采取讲座、短视频、直播、专访等形式宣传乐山历史文化。编播一批广播剧,如围绕嘉州古城墙的建设始末,编播《嘉州修城记》。摄制一批影视剧,如围绕乐山历史变迁与名人故事,创编电视连续剧《嘉州风云》。创编一批舞台剧,如根据乐山大佛的建造故事,创编舞台剧《大佛传说》。打造一台实景剧,如运用乐山三江汇流的自然景观与典型的人文故事,打造一台实景剧《三江潮涌》。编发《乐山历史文化漫步路线图》,让市民和游客轻松寻访乐山历史文化古迹、景点、街区。
三是开发“重走十八军进藏路”红色旅游线路。争取省文旅厅支持,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老西藏精神”为主线,联合川藏两省节点城市,打造乐山(誓师出发地)→雅安(318公路文化体验馆)→康定(翻越折多山)→甘孜(18军窑洞群遗址)→昌都(昌都战役纪念馆)→拉萨(川藏公路纪念碑),集历史教育、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预计可带动沿线20个县市文旅产业升级,为乐山每年增加游客5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10亿元以上。
课题组成员:
吴道鸿 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
税俊峰 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周德平 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四级调研员
罗润萍 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地志科科长
王 柳 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地志科副科长
陈 新 乐山史志特约研究员、本地文史公众号《铁门坎风月谈》作者
执笔人:吴道鸿、陈新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