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主攻方向,强化政策引导,注重市场驱动,突出示范引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改进运输组织水平,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水路运输量,有力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更好服务建设交通强市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工作目标。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服务“一总部三基地”为核心,按照乐山城市“四个定位”总体思路,统筹联动、多点支撑,充分发挥乐山承接成都、联动川南、辐射攀西的独特区位作用,深度融合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优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强物流配送体系、优化运输组织结构,更加主动融入全省“一干多支”格局,力争把乐山建设为成都平原经济区铁海联运、通江达海的物流集散地,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到2020年,全市大宗货物运输结构明显优化、货运量逐年增加,物流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经济成本不断降低。2020年与2017年相比,全市多式联运货运量增长20%。全市铁路货运量增加50万吨,持续助推乐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推进综合运输通道建设。
协同打造“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宜宾”南北综合交通中轴线,加快建成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加快成昆复线、连乐铁路、仁沐新高速、成乐扩容、乐西高速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项目,适时启动大渡河沫水航电枢纽工程,将长江“黄金水道”向上游腹地延伸。加速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畅通市域“内循环”。抓好乐山机场和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拓展“公铁水空”立体交通发展新格局。启动雅眉乐自城际铁路、成贵铁路乐山动车存车场、乐天高速、屏马峨高速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新成昆、乐宜货运铁路等项目规划,力争进入国省规划。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区县人民政府)
(四)加快主要港口、大型企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建设。
配合成都铁路局峨眉车务段做好成昆线乐山境内场站改扩建工作;做好铁路专用线发展规划研究工作,并依据企业需求,有序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扩大铁路辐射和运输保障能力。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口岸办、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
(五)加快综合枢纽及集疏运体系建设。
提升铁路枢纽功能,依托成昆复线、连乐铁路的优势,推进峨眉燕岗物流园区建设,以乐山机场修建为契机逐步布局航空物流中心以及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积极协同推动宜宾、泸州、乐山三港整合,推进物流枢纽和园区建设,争取建设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南向最大的物流集散中心。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
三、改进提升运输组织水平
(六)着力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加强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优先保障企业公转铁大宗货物运力供给。积极推进铁路特快、快速、普快货运班列等多频次多样化班列产品,构建快捷货运班列网络。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邮政管理局)
(七)着力推广专业化运输。
协助铁路部门积极推扩应用45英尺集装箱和35吨敞顶集装箱,促进集装化、箱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优化内河专业运输系统布局,鼓励和发展集装箱、滚装船等专业化船舶运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升多式联运服务品质,加快西部冷链物流中心建设,推动乐山冷链物流铁路运输。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合作外事局,市中区政府)
(八)着力发展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
遵循泸州、宜宾、乐山三港整合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将乐山港定位为集大件运输、商贸和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利用港口优势,加强与沿线港口合作,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推进多式联运铁路运价浮动机制,推动运输企业与我市重点企业签订运量运能互保协议,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引导企业大宗货物向铁路、水路转移。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经济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九)着力推动物流公共信息共享互通。
依托省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实现部门之间、运输方式之间、企业之间公共信息交换共享。推广普通货物运输车辆使用电子运单,鼓励铁路、水路、公路和民航货运信息互联共享。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邮政管理局)
四、引导大宗货物向铁路、水路转移
(十)降低铁路运输成本。
推进多式联运铁路运价浮动机制,推动运输企业与我市货物运输重点企业开展合作,签订运量运能互保协议,实现互惠共赢。加快启动我市货运铁路、园区铁路专用线和燕岗物流园区规划。引导峨边砂石等大宗地材资源采用水路+铁路+公路多式联运方式运输,逐年提高“公转铁”比重,力争通过铁路运输砂石等大宗地材年总量达到10万吨,年递增率达到10%。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
(十一)规范港口经营收费。
进一步规范港口经营服务性收费,对实行市场调节价的,督促落实价格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不得违规加收任何价外费用。
(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政府口岸办、市市场监管局)
(十二)强化公路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
健全以交通、公安、经信、水务、应急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的“双超”治理长效机制。加强源头治理,严禁非法改装货车及超限超载车辆出场(站)上路行驶。提升路面执法力度,提高全市治超信息化水平,推进全市公路治超非现场执法系统建设,完善治超网络。落实区县“双超”治理主体责任,将区县履职情况与区县交通局建设资金、养护经费、项目资金安排挂钩,确保货车“双超”治理监督到位、奖惩逗硬。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市应急管理局)
(十三)推进货运车辆结构升级。
大力发展重型货运车辆、甩挂运输车辆和集装箱运输车辆,形成以大吨位多轴行车辆为主,中小型车位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优化提高道路货运业运输组织化程度,引导企业公司化管理,改变我市货运业户散、小、多的现状。推广和发展道路运输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新增和更新轻型物流配送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和达到国六排放标准清洁能源车辆的比例超过50%。在全市各货运领域推广使用电动化、清洁化作业车辆;淘汰老旧车辆,采取限制使用、严格超标排放监管等方式,推进“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提前淘汰更新。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
五、示范引领带动区域运输结构调整
(十四)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加快推进以铁路为主导的多式联运,加强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沟通合作,优先保障企业公转铁大宗货物运力供给。推动形成铁路特快、快速、普快货运班列等多频次多样化班列产品,构建快捷货运班列网络。利用我市港口优势,加强与沿线港口合作,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实现集装箱铁水联运和江海联运,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引导企业大宗货物向铁路、水路转移。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
(十五)深入推进无车承运试点工作。
促进“互联网+货运物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道路货运行业集约高效发展。根据《四川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积极开展我市无车承运试点工作。鼓励大型工矿企业、铁路运输企业、港口企业组织开展无车承运业务,利用货运资源优势整合社会货运车辆,组织公路与铁路、水路的接驳运输。到2020年,重点培育1至2家创新能力强、运营管理规范、资源综合利用效率高的无车承运人品牌企业。
(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十六)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
结合乐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优先选择续驶技术性能好、价格低、维修服务保障到位的新能源物流配送车。根据城市交通通行现状及城市物流配送通行管理状况,对于符合标准的新能源城市物流配送车辆给予差异化通行管理。协调电力部门加快城区、物流园区的电动车充电站及充电桩建设,整合资源降低电力配套基础成本,逐步引进电动城市配送车辆并替换原有燃油配送车辆。探索开展统一配送、夜间配送等新物流组织模式,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效率,强化配送管理,优化和规范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
(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邮政管理局)
(十七)开展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试点。
随着我市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铁路枢纽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动对接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研究发展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试点。利用干线铁路特快列车和每日凌晨高铁确认车辆快速直达的特点,研究开展我市城市生产生活物资公铁联运试点。主动学习省内外先进经验、完善接驳环节,发挥铁路枢纽和站场优势,服务我市公铁联运城市配送体系建立,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牵头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六、保障措施
(十八)加强组织领导。
市级相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按照“一市一策、一港一策、一企一策”要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制定责任清单,健全责任体系,科学安排工作进度,出台配套政策,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各项任务。
〔责任单位: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各有关部门,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十九)落实财政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车购税资金、中央基建投资等现有资金,统筹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加强物流园区、工矿企业等铁路专用线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设立多式联运产业基金,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市内货运企业向全过程物流链供应商转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运输市场,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十)强化落实用地支持政策。
加大铁路专用线用地支持力度,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科学编制港口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和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控制性工程建设方案,属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按照相关规定向自然资源部申请办理先行用地。沿江县(市、区)政府要积极谋划港口规划,为港口建设预留用地,为港口集疏运铁路、园区建设等提供用地支持,保障用地指标。
〔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局、市经济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十一)强化落实行业稳定发展政策。
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强化货运市场和重点企业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从业人员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服务,积极培育拓展新兴市场,推动货运行业创新稳定发展和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十二)强化动态监测和督导考评。
建立全市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运行动态,多式联运发展状态,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等信息运行监测机制,建立全市运输结构调整工作信息报送制度,牵头部门要加强对县(市、区)和市级有关部门运输结构调整工作落实情况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动态评估机制,加强与铁路、港口、工矿等重点企业年度计划完成情况的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