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理情况:A
乐市农〔2018〕144号
何文生委员:
您提出的“聚焦特色农产品打造乐山旅游名品”的提案,我单位已办理,现将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一、当前农业品牌建设的现状。
2017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7.54万亩,总产111.77万吨;油菜播种面积61.69万亩,总产7.14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6万亩,产量310万吨;水果种植面积67.5万亩,产量46.5万吨;中药材面积33.1万亩,产量9.04万吨(干货);茶园总面积达128万亩,茶叶总产量11.8万吨;猪、牛、羊、家禽和肉兔分别出栏345万头、6.9万头、31.7万只、3668.5万只和1905.6万只,肉类总产量33.3万吨,禽蛋产量12.5万吨;完成新(改)建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12万亩(其中茶叶5万亩)。
通过深入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加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等创建力度,截至目前,市、县地区农业企业品牌达到81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个,四川著名商标17个,市级知名商标59个;竹叶青、何郎挂面、金口河乌天麻等6个企业品牌被授予四川省优质品牌农产品。连续3年成功举办中国茶乡峨眉山国际茶文化博览交易会,扩大了乐山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
二、乐山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缺乏积聚的向心力。我市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发以规模小、杂、弱为主,农户经营分散,品牌集聚力不强。农业企业规模小,分散经营、条块分割、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品牌影响力弱,难以形成组团出击、抱团联合、集中打响品牌的合力。
(二)缺乏市场的竞争力。我市农业品牌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品质较难稳定。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简单粗放,产品大多粗加工,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品牌科技含金量低,缺乏统一的经营模式和要求,产品数量和产品质量效益低下。
(三)缺乏品牌的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高是品牌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由于农产品属性、单位价值较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品牌效益短期内难已显现,品牌建设费投入大,见效慢,这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三、品牌发展中的主要做法及措施
(一)抱团展销拓市场。组织茶企通过抱团“走出去”和“拓市场”的方式,扩大销路。每年组织几十家茶企抱团参加在杭州、成都等地举办的中国茶博会、西博会、省茶博会等各类展示展销活动。犍为县拓展北方市场,连续几年以山东济南市场为突破口,举办了“四川犍为茉莉茶山东济南推介会”,在北京与百年老店“吴裕泰”共同举办了犍为茉莉茶主题推介活动。峨眉连续3年在峨眉山市大西南茶叶市场举办了“峨眉山春茶交易会”。目前,全市28家品牌龙头企业已在全国各地开设专卖店、连锁店1000多余家,专柜5000多个,其中开设“峨眉山茶”专卖店50余家。此外,我市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交会、蔬菜博览会、扶贫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会、市旅博会,西坝生姜、森态源魔芋系列产品赢得广大消费者厚爱。夹江、峨眉蔬菜首次直供港澳,叫响了乐山蔬菜品牌。
(二)强化标准化建设,推进“三品一标”发展及追溯体系建设。坚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从源头强化安全控制。一是加大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全市制定地方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43个,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者无标生产问题,基本实现了主要农产品“有标可依”。二是积极开展“三品一标”创建申报。今年上半年,已完成“三品一标”认证18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三是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生产经营主体入驻省级追溯平台工作,完善、提升市级平台功能,积极推进市、县追溯平台与国家追溯平台、省级追溯平台对接融合。率先在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三品一标”规模主体实施追溯管理。2018年新增25家生产经营主体、50个产品入驻省级追溯平台;目前已有602家农资经营单位纳入市级追溯平台。
(三)加快市级农产品公共区域品牌的打造。为进一步加大乐山“魅力农业”的建设力度,提升乐山农产品品牌形象,挖掘乐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独特价值,培育和打造乐山“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的发展思路,现正着手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乐山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宣传口号及形象标识。
(四)以旅游商品集散地建设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推广。构建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的营销模式,以建设旅游商品集散地为核心,打造西南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在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设立旅游商品体验店,在商场、餐厅、酒店、交通站点等地设立旅游商品体验区,拉动农产品“前移”进城,促进农产品直观体验,线上购销。利用各大展会活动平台,线上借力电视台、新闻网、乐山发布、自媒体矩阵等本地平台及大成网、腾讯、百度、同程、携程等专业平台,线下依托户外广告、游客中心、酒店宾馆、购物点等实体平台,实施全方位立体化整体宣传。
谢谢您对乐山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乐山市农业局
2018年7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