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星委员:
您提出的《建设幸福美丽新乐山,彰显“国际范、中国风、嘉州味”城市特色》的提案,我局已经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主要办理情况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化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我市在着力幸福美丽新乐山城市建设中,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川篇”丰富内涵,把握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放机遇,立足“一城”思维向“全局”思维和“全域”理念转变,以省委省政府新时代治蜀兴川方略为引领,认真抓好抓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一干多支”发展落实、城市规划实施督导等工作,加快推进乐山城市大格局、高层次、特色化发展进程。
(一)对接落实上位规划政策,定位乐山发展大前景
充分利用乐山地处成都平原和川南、攀西三大城市群结合部,是南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的地理优势,深入对接《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镇群发展规划》等上位规划,定位乐山发展为: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区域中心城市,南向交通枢纽和联动大小凉山脱贫开发的基地,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城市,成德绵乐城市发展带区域中心城市。
我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与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新一轮发展方略,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定市委市政府“一个取向、四个定位、五个转变”发展战略和“两个先于、两个高于、四个提升”奋斗目标,推进乐山国际旅游城市建设,落地乐山为:新时代治蜀兴川“一干多支”重要“支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优化调整城市总规修改,筑牢乐山大发展本底
1.优化城市总规,夯实发展基础。2017年,经《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实施中期评估并报省政府同意,开展了《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改工作。《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修改》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坚持“加快建设美丽繁荣和谐乐山”核心,精准对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和“治蜀兴川”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不改变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优化空间结构、调整产业布局等,积极拓展内生发展动力和高品质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定位乐山发展为“四川旅游首选地、绿色转型示范市、山水园林宜居城、总部经济聚集区”,明确城市性质为“以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四川旅游首选地,成渝经济区西南部区域中心,成都平原经济区南向交通枢纽,以旅游业和绿色高新产业为主导的山水宜居城市”,科学规划构建了“一核、两圈、多点”的城镇发展体系、“一核、一带、四轴、两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一带两核九组团”的旅游空间布局,切实保障乐山城市战略发展有序高效推进。
2.加快区域融合,优化发展环境。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参与成渝城镇群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深度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依托“一带一路”和长江黄金水道支撑引领作用,加大机场、航运、铁路、公路等重大区域交通设施建设,提升对外交通网络通畅水平,密切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推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产业承接、功能转移等领域跨界地区协同管控和产城一体化发展,推动产业合作,拉大城市发展骨架,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能级。
(三)落实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引领乐山特色化发展
1.全面提升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秉持“产城相融、景城一体”理念,结合乐山“一城两新区”“一总部三基地”“一带两核九组团”“一湖五湿地”等重大项目实施,优化调整空间结构,规划构建“多组团产城一体、高效发展、特色发展,新区变新城”的空间结构。结合国家、省对城镇发展的新要求,优化调整城乡体系结构,构建“一核、两圈、多点”城镇发展体系。围绕“四川旅游首选地”建设,强化旅游职能空间,规划打造7个城市职能空间和11个旅游职能空间。满足美好生活的向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规划构建“旅游引领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先进行业、优化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化发展+聚集区建设”产业发展集群体系。
2.建立健全高层次发展指标体系。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优化乐山城市发展目标体系,构建“城市现代化水平、城市国际化水平、旅游吸引力水平”国际旅游目的地特色指标评价体系,推动城市在新时代新常态下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集约”发展。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加快乐山旅游业向国际化、全域化、开放化发展,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推进乐山“特色鲜明、高度开放、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城乡协调”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四川旅游首选地建设。
3.科学构建特色化的乐山发展圈层。聚焦国际旅游目的地,全面梳理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现代化、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地区域规划建设的特色化个性化,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组团发展、功能互补”,全面实施涵盖市中区、五通桥区、沙湾区、峨眉山市、犍为县、井研县、夹江县的同城化“半小时经济圈”建设;坚持“山水相依、生态共治”,大力推进涵盖金口河区、沐川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一体化“民俗生态城”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落地峨眉山和市中区核心发展旅游增长极核,五通桥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犍为县突出发展临港产业,夹江县主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沙湾区示范发展工旅融合,井研县着力发展贯连天府新区宜居城等。不断深化历史文化和世界遗产保护,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掘,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风貌。
(四)认真用好地方特色元素,打响乐山美食文化品牌
1.认真用好“文化牌”。坚持以“四个特色品牌创建工程”为引领,全力开展特色古镇、传统村落和民族村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民族特色的元素符号和故事。挖掘了牛华麻辣烫、苏稽跷脚牛肉、西坝豆腐等一批地方特色美食文化,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地打响了乐山美食文化品牌。
2.用心推进绿色发展。秉持“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依托乐山独特的山水脉络,开展“绿秀嘉州”行动,打造“三江六岸”,制定《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条例》并编制《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规划》,不断塑造乐山城市“一城山水半城佛、曼妙山水、诗画乐山、禅意佛国、多彩嘉州”新风貌。坚持“四化同步”战略,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主城区和城市组团和特色镇建设为依托,大力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围绕“组团式、网格化、园林城市”的发展模式,不断打造山清水秀的现代文化生态城。
3.深入开展人文保护。科学利用乐山历史文化和文旅资源禀赋,大力发展“旅游+”和现代化服务业,有序实施亿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保护和“名山、名佛、名人、名城”建设,提升独特自然禀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树立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精准把握乐山发展战略定位,加快转变城市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坚持开放格局,实施动态调整战略,深化周边地区合作,加快落地“一产围绕旅游调结构、二产围绕旅游促转型、三产围绕旅游强服务”的产业转型“路线图”,强化乐山旅游城市和“一总部三基地”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效应,提高城市建设的综合效益。突出限制管控,高度重视城市空间布局上的引导与约束,加强规划引导和刚性管控,做到沿山、沿江、沿景区、沿主要旅游通道的“四沿”控制和合理利用,切实将“乐山、乐水”留下来。
(二)加强城市规划实施力度
一是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县域总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地下管廊、旅游发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城市设计、乡村振兴、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特色空间与色彩等专项规划的编制或优化维护,引领乐山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二是坚持以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城市双修”和“挂图作战”为重要抓手,系列化系统化推进治水修山增绿工程、城市功能提升项目、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项目、城市风貌塑造项目、特色旅游产品项目的实施,彰显嘉州城市魅力。三是强化规划实施督察,严格城市政府规划实施考评制度,保障规划有序高效落地,促进乐山城乡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三)强化新时代新常态发展
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理念,突出城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着力于城镇做优、做特、做精。以人为本,顺应自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按照基础设施一体化思路,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支撑乐山“国际范、中国风、嘉州味”城市发展。
谢谢您对我市城乡发展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易文华联系电话:13881369695
乐山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
2018年5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