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国蔓延的“用工荒”,昭示着中国的人口红利似乎已经吃到头了。面对“用工荒”,企业使尽解数,有的打“温情牌”、“友情牌”,新年前就把年终奖和各项福利发到员工手中;有的则把奖金提高到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留到新年后回厂上班才发放,以防员工流失;最普遍的做法是给员工加工资,想尽办法为员工改善工作、住宿、生活条件,为的是能留住员工。
为了解乐山规下工业企业的就业状况,国家统计局乐山调查队近期走访了市级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和包括纺织、水力发电、机械制造、农产品加工、汽车修理等行业在内的部分规下工业企业,采取抽样问卷调查、重点调查和部门、企业、人员访谈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了全市规下工业企业就业情况调查,为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决策依据。
一、规下工业对当地就业情况的影响
2010年,乐山规模以下工业有从业人员8万多人,占全部工业就业人数的近40%,其中规下工业企业有1878户, 从业人员54127人,占22.82%。乐山规模以下工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作为全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有生力量和有效途径,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下岗工人,特别是中、低文化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规下工业企业的职工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民工虽然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不计条件,脏活、累活抢着干,他们中有一部分到沿海企业打工挣钱,但有一部分人由于承担着家庭的责任,他们不能舍家弃业,远走他乡,到外地去打工,很乐意在本地企业务工,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照看孩子、照顾老人,还能利用休息时间种自家田土,也不用租房子,比外出打工划算,在当时这种环境下,催生了一大批规下工业企业,如市中区土主镇纺织工业企业,就是利用当地的几千女工组建了几十家纺织企业,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市中区纺织工业园区,是西南第二,四川第一的纺织产品企业基地。现有纺织企业88家,规上企业22家,规下企业66家,另外还有10多家个体户。拥有织机8000多台,年纺纱13万锭,年产坯布2.56亿米,有近60%的产品出口。这些企业为当地农村劳动力提供了9000多个就业岗位,解决了当地全部农村剩余女工的就业,其中规下企业提供了近2000个岗位,2011年1—4月园区内66家规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实现利税900万元。
规下工业企业职工80%以上是当地人,规下工业成为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
(二)规下工业为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供了创业平台: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国有企业破产改制,部分破产的原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组建了一些小规模的企业,自己则担任主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五通牛华的原国营四川亚西机器厂破产后,该厂的一些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与当地一些有资金、能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人合作,组建了几十家小型电机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些企业有发展壮大的,也有消亡的,现在还有30多家,有些企业的产品已经打入了国际市场,成为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规下工业企业劳动力的特点
(一)文化素质偏低:规下工业除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有大中专学历外,一线工人的文化水平多为初中,高中生都很少,主要原因是规模以下工业规模小、实力差,产品多数是初级产品和低端产品,附加值低,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都不如大型企业,所以很难吸引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而中低劳动者的技能也达不到大企业的要求,规下工业就成了中低文化素质劳动者就业的最佳选择。
(二)年龄偏大,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在我们调查的5个行业中,只有汽车修理业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余4个行业一线员工的平均年龄都在在40岁左右,主要是70后,80后人数不多,90后更是极少,员工断层现象比较严重,多为当地亦工亦农的农民工,文化层次不高。以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市中区土主镇纺织工业园区为例,土主镇有总人口16000人,劳动力9600多人,由于当地硬件环境相对较差,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大,对外招工困难,外地员工仅占5%左右,还流失严重。
三、规模以下工业普遍存在招工难,出现了“用工荒”
从我们调查的区县、乡镇和企业来看,规下工业都普遍存在招工难,缺工现象普遍,在我们调查的5个行业中,只有水力发电业用工情况比较稳定,不缺工,其余4个行业的用工都有较大缺口,缺口最大的是纺织业25%:
| 行业 | 纺织业 | 水力发电 | 机械制造 | 农产品加工 | 汽车修理 |
| 用工缺口(%) | 20 | 0 | 10 | 18 | 15 |
四、导致“用工荒”的原因
(一)经济形势好转,用工需求旺盛
经济发展使用工需求不断扩大,全市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市场需求的不断转旺,企业订单回升,带动了全市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加。形成劳动力紧缺局面。在调查中,有一半的企业认为“企业用工需求增长”是造成本企业缺工的原因。同时,外来企业的需求压力,如富士康等大型企业的入驻也加剧了本地劳动力资源的紧张程度。
(二)规下工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新生代劳动力怕吃苦
规下工业企业由于规模下、硬件设施差,纺织业粉尘重、噪音高,机械行业夏天温度高,汽车修理业太脏,而且多在城乡结合部,有的在乡镇,有的甚至在边远山区,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较差, 80后、90后怕吃苦,认为干这些工作穿不了干净衣服,不体面,劳动强度大,对身体健康不利,更不愿意三班倒,愿意干服务行业,如洗脚、端盘子都愿意,就不愿意当产业工人
(三)规下工业待遇相对较低
规下工业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在不同行业之间差距比较大,但都与同行业的大型企业差距较大。下面是不同行业之间一线工人的收入比较表:
| 行业 | 纺织业 | 水力发电 | 机械制造 | 农产品加工 | 汽车修理 |
| 2010年人均月工资(元) | 1700 | 800 | 1500 | 1200 | 1200 |
| 2011年人均月工资(元) | 2000 | 1000 | 1700 | 1600 | 1500 |
| 上涨幅度(%) | 17.6 | 25 | 13.3 | 33 | 25 |
| 2011年同行业大中型企业人均月工资(元) | 2300 | 2000 | 1900 | 2000 | 1800 |
| 当地同行业大中型企业与规下工业职工收入差距(%) | 15 | 100 | 11.8 | 25 | 20 |
(四)民工大军数量减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这些民工大都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能吃苦耐劳,脏活、累活也不计较。如今,这批老一代民工许多已过知天命之年,不再是民工大军中的主力,民工大军中80后、90后的新生代已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代民工数量上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导致整个民工数量减少。
(五)新生代文化水平普遍提高、择业理念发生了改变。教育事业的发展,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高学历人才迅速增加。每年都有数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比普通民工的就业要求更高,除重视报酬外,同时在意工作环境,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看重自身未来发展的空间,他们向往机关事业单位和能展示自己才能的白领工作岗位,否则宁愿待业,也不肯进中小企业做一般员工。规下企业的技术相对落后,工作环境较差,使他们的发展受限,很多年轻人不愿选择这样的企业就业。
四、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缓解企业“用工荒”
用工荒的出现昭示着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靠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必须重视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但并不意味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很大潜力。比如一米布有的只卖几元、十几元,有的卖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一件衣服有的也卖几十元,有的卖几千元,这就是科技和品牌附加值的体现。所以规下企业解决“用工荒”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增强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一方面减少劳动力的使用,缓减“用工荒”,另一方面促使产品升级换代,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改善企业工作环境,对人才有吸引力,才能真正摆脱“用工荒”的影响,实现企业健康发展
解决“用工荒”问题,企业要努力,政府也责无旁贷,需要政企紧密配合,政府应当在更广范围、更高层面上发挥更大作用。
(一)进一步完善平台,疏通民工流动渠道。要加强有形人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进一步发展就业中介机构,规范其业务运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与劳动力富余地区政府联系,建立长期的用工合作关系,促进民工有序有效流动。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员工创造良好社会生活环境。面对新生代员工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要求,规下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生活环境,但仅仅依靠企业自身是难以办到的,因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是不能够局限在某个小天地里,必然与整个社会紧密相连。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完善各种公共设施,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使这些小企业员工真正的感到生活丰富、方便、体面、有尊严。
(三)为企业减负,扶持企业转型。在“用工荒”问题一年比一年严重的形势下,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同时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利润越来越少,负担越来越重,规下企业更是面临生存危机。政府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给予英国威廉希尔公司,十大博彩公司的政策,减轻规下工业企业的税负和各种规费;运用税收、财政、信贷政策,鼓励、支持企业改革创新,加大技术改造,革新生产工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增强应对“用工荒”的承受能力和稳定发展的后劲。
“用工荒”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实表明,单纯依靠市场力量是很难解决“用工荒”的。因此,公共政策先期介入并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构建统一完整的社会保障及就业制度,以及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