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茅桥镇距离中心城区约16公里。今年2月开学时,新建成的茅桥镇中心幼儿园迎来了207名幼儿就读。宽敞的教学楼、齐全的功能室、丰富的校园活动,使这所农村幼儿园与其他乡村幼儿园相比显得格外不同。园长杨艳丽表示,新建成的幼儿园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城区幼儿园的条件。
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是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市中区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突破口,解决“城镇挤”“乡村弱”的教育难题,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市中区茅桥镇中心幼儿园
学前教育率先发展年底实现“一乡一公幼”
在茅桥镇中心幼儿园,晨检室、保健室、监控室等功能室齐全,宽阔的园区分布着12个教室、操场、演艺大厅、体能锻炼区、益智区等。园区占地14亩,目前已建成10亩,其中建筑区域8亩、户外区域2亩,还有4亩土地正在测绘,也将用于户外活动。
园区不仅设施设备齐全,楼道、地面、走廊在幼儿园老师巧手布置下显得十分温馨,处处体现着精工巧思。前不久,省陶行知研讨学术委员会的专家参观后表示,这里根本看不到农村幼儿园的影子,简直颠覆了以往对农村幼儿园的形象。
据杨艳丽介绍,过去这所幼儿园由茅桥镇中心小学代管,教学辅助用房严重不足。2015年政府出资1200万元新建,并于去年12月竣工。幼儿园配备了12个班,可容纳幼儿360人,目前已招收7个班。园区教职工共33名。新建成的幼儿园实现了“幼小”分离,消除了大班额现象。此外,幼儿园每班配备“两教一保”,每学期“两点一餐”费用和保教费1600元。
杨艳丽曾在市中区实验幼儿园工作了13年。去年她来到茅桥镇中心幼儿园担任园长,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到这样一所农村幼儿园。杨艳丽说,我们提倡“自然教育”。蝌蚪、鱼缸、玉米、树干经过老师们巧手布置、废物利用,巧妙地融入校园环境,不仅装饰了校园,还有助于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新建成的茅桥镇中心幼儿园吸引了茅桥镇及迎阳乡、九龙乡等周边乡镇的孩子就读,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就读城区幼儿园的条件。杨艳丽告诉记者,一些原本在把孩子送到城区幼儿园就读的家长,也把孩子接回镇上就读。
市中区有23个乡镇,现已建成15个公办幼儿园和1个小学附设幼儿班。记者了解到,今年市中区还将继续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在迎阳乡、石龙乡、九龙乡、童家镇、棉竹镇、全福镇、平兴乡等7个乡镇建设公办中心幼儿园,到年底全面实现“一乡一公幼”的目标,让每个乡镇农村幼儿在家门口都能上公办幼儿园。7所幼儿园规划总投资2020万元,目前正加紧实施项目建设,预计8月中旬能完工投用。
师资方面,市中区将通过公招、交流、临聘等多种渠道组建师资队伍,并培养和选派优秀幼教管理人才担任幼儿园园长,以确保今年9月能顺利开园;管理方面,该区还将采取“以城带乡、以优扶新”的方式,开展“一对一”结对指导帮扶,以加快新建公办幼儿园发展,实现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义务教育城乡差异日趋均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人口变动趋势,“城镇挤”“乡村弱”等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市中区从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素质、优化资源配置、教育助学等方面深下功夫,不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
过去五年,区财政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拨款超过13.5亿元,仅在硬件建设上就投入约1.5亿元。全区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校际之间日趋均衡。
为优化区域内资源配置,市中区还积极探索教师“区管校用(聘)”改革,加大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力度,2016年完成教师交流201人,占应交流教师数的24.7%,安排229名优秀教师与峨边彝族自治县中青年乡村教师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选派14名教师到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和美姑县支教。同时,接收峨边7名教师前来挂职跟岗学习。同时,市中区通过资源整合,以“拆、迁、并、转”的方式,整合薄弱学校,把历史名校与薄弱校进行重组,将五中重组六中成为新五中、七中重组九中成为新七中。搬迁新建的乐山八中正在加紧建设,计划将于明年下半年招生。
均衡发展还体现在公平的入学机会。针对占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12%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市中区确定了龙泓路小学等9所公办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定点就读学校,近年来累计投入1313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近年来,市中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办学条件差距极大缩小。去年9月,市中区高水平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级评估验收。(陈兴鑫付小惠文/图)



